近期,重庆市“百名基层书记话基层治理”活动启动,来自城市、农村、山区、库区的4名基层党组织书记代表结合自身实践,就如何推进基层治理进行经验分享。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位于万象城和杨家坪步行街两大商圈之间,是“百年兵工”重庆建设厂家属区。2022年以前,民主村社区配套不足、功能缺失、环境脏乱,居民生活面临诸多不便。如今,上述问题得以解决,还成了人气打卡点。
民主村作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典范,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基层治理创新,要在结合社区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人员构成等因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治理举措,其检验标准就是居民的满意度,最终的落脚点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说,社区干部把居民当家人,想办法激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活力,聚众智合众力,推动基层治理向阳而行。
2022年初,民主村社区启动更新改造项目,通过“问需于民、找准定位”,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建议,请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进社区,与居民共商共议,形成居民提议、群众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终决议“五议聚民意”常态化工作方法,推进社区更新改造,让社区成为居民放心、安心的港湾。
灌坝社区位于南川区东城街道,地处南川老城区和农村的接合部,属于典型的老旧无物业管理社区,治理难度大。“刚到社区的时候,办公室总挤满反映各种问题的居民。‘按下葫芦浮起瓢’,社区问题层出不穷。”灌坝社区党委书记杨勇回忆。
在帮助居民解决麻烦事和疑难问题的过程中,社区党委总结出一个有效的基层治理机制——“三找五必到”工作法。“三找”就是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找骨干力量,找群众需求,找措施办法。“五必到”即矛盾纠纷必到、困难诉求必到、大病住院必到、“微家”需求必到、突发事件必到。杨勇表示,基层治理工作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及时对接民众期盼,切实解决居民关切的各种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干一件成一件,把干事经验总结好、用好,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华溪村地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中部,曾是武陵山片区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依靠在“鸡爪地”“巴掌田”里种植玉米、洋芋勉强度日。这样的山区村应该如何治理?
“改革求变才是真出路!”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这些年,华溪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组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体,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村集体经济5年累计收入达3000多万元。
王祥生坦言,华溪村将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组建“3+N”工作专班,乡镇一级以驻村干部、社会治理专员为主,村一级以支部书记、第一书记、综治专干、驻村辅警为主,村民小组以包组干部、村民小组长为主,成立三支联动队伍,联合N个社会组织、群体开展华溪村治理工作。同时,创新“三室合一”模式,将党性教育心学室、“贵和”工作室、基层党建实践中心相融合,强化村干部队伍理论武装,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行动力。
奉节县夔门街道因“巍巍夔门”而得名,由于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街道辖区既有农业生产,也有城市管理、景区服务,同时还是重大项目的主战场。基层治理中面临着工作体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突出问题,如何下足“绣花功”,有针对性分类施策?
夔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彭燏介绍,整合资源、汇聚力量,聚焦居民群众及游客所需,有效提升服务与治理水平。首先,理顺“穿线头”。建立社区大党委,在职党员实行双报到;划细社区小网格,配备网格长及网格员;统筹用好红白喜事总管、群众自治组织成员、业委会委员等,参与社区治理。其次,找准“落针点”。在基层治理方面,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找实,不推不拖不躲。最后,用活“穿针法”。强化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结合和运用,联动公安、应急等多个单位,加强游客车流量拥堵预警等隐患分析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基层治理效率。(胡梦元蒋炀)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