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打造全国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第四极”,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队伍。近年来,重庆市和四川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积极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措施,致力打造近悦远来最优人才生态,推动人才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目前,重庆市和四川省的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超过1700万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高端人才集聚平台不多、人才政策比较优势不明显、协同发展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川渝两地各级各部门联合施策、共同推进。
加强协同发展顶层设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前提和基础。站在新起点,可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一是编制专项规划。在推动建设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遂潼等毗邻地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基础上,借鉴京津冀等区域发展经验,研究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25—2035)》,推动实施一批人才合作项目、拓展一批“区域通办”事项、新建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二是推动政策衔接。组建工作专班,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对重庆市和四川省出台的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推动两地人才政策互补融合、同向发力。三是创新协同方式。组建成渝人才联盟,整合川渝两地人才研究、交流、人力资源服务等资源,组织学术、科研、技术、服务等交流活动,促进人才一体化发展。建立成渝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成渝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推动专家、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
夯实人才事业发展平
人才平台就是人才干事创业的载体和舞台。当前,全球职场人跳槽意愿正在显著增加,高层次人才越来越看重“发展平台”。重庆市和四川省可加强三类平台建设,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一是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用好与国家部委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争取国家在成渝地区投放一批国防、科技、工业、交通重大项目,布局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一流科研院所,提升一批研究型大学和创新性领军企业,补齐高端人才发展平台短板。二是打造专业领域人才集聚高地。比如,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同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优势,加快集聚数字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积极打造国家数字经济人才高地,支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是建设西部“人才特区”。立足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在人才管理、培养、使用、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西部“人才特区”,增强人才集聚能力。
改进人才管理使用方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一是加强紧缺人才引育。根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继续教育,推动人才向成渝地区有序聚集。二是优化人才使用机制。推动川渝两地联合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制定重点项目科技攻关行动计划,支持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组建攻坚团队。健全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制度,面向国内外公开遴选创新团队或定向委托高层次人才承担。三是改进人才激励制度。支持科研人员在成渝地区兼职兼薪或离岗转化科技成果,按规定取得合法报酬。联合建立科研项目审计、监督、检查互认机制,对财政科研项目实行审计、监督、检查结果互认。四是共建人才服务平台。借鉴济南、苏州、无锡等地经验,成立成渝高新人才发展集团,利用市场化手段助力成渝地区高新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切实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服务机构“新龙”创新合作联盟建设,为人才提供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专业服务。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
科协组织是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理应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健全人才联系服务网络。切实加强企业科协(或园区科协)、区县级科技社团、基层科协组织“三长(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队伍建设,更好地把科技工作者紧密凝聚在党的周围,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二是积极搭建创新争先平台。支持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支持科技人才深度参与西部科普中心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支持科技工作者深度参与科技智库建设,积极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贡献智慧。三是做细做实人才服务工作。持续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根据科技工作者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科研等方面实际状况,及时优化调整“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工作清单,让科技工作者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重庆科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