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渝视线
    手机版
    川渝视线
  • 川渝视线
    微信
    川渝视线
首页 > 成渝资讯 > 正文

专家学者在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上建言献策壮大成渝主轴培育川渝发展新动能
2023-10-25 11:11:32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罗斌 

 
  10月24日,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版图片由记者罗斌摄/视觉重庆)
 
  10月24日,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围绕壮大成渝主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培育川渝发展新动能等问题开展研讨,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院荣誉院长贾康:
 
  成渝两地在良性竞合中引领西部发展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城镇化率有待提高、市场有效供给仍旧不足,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在物理空间平行展开,必然以区域局部的崛起来带动。成渝地区作为区域中心,初步具备协同效应和外溢效益,将带动西部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成都、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重镇,两地产业集群的协同性、互补性强,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积极因素。当前,成都、重庆在合作中展开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在差异化竞争中实现深度合作,对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极具启发性。
 
  比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成渝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在合作中竞争、在互补中互促,快速推进产业经济由产业链的中低端迈向高端,深度挖掘现代产业的潜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的统筹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依托良性的竞合关系实行定制化解决方案。当前,两地在不同区域、领域、赛道上突破原来的条条框框,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案例纷纷涌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在重点领域建设方面,成渝两地敏锐把握时代趋势,既差异化布局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又携手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充分释放重庆、成都独特的城市魅力,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投资创业沃土。
 
  辽宁大学资深教授林木西: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全国产业体系大而不全、快而不深,产业链仍有堵点、卡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
 
  要以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纵观东京、深圳、首尔、旧金山等城市的发展之路,强大的科技创新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未来,成渝地区要在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布局引领性技术攻关,吸引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要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成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重视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万亿级产业集群。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关键体现在产业集群优势,涵盖技术设备、劳动力组织、市场化因素、经营性成本等多个维度。比如,上海的陆家嘴金融城和张江的科技城,双城呼应、联动发展,依托“科技创新+资本融合”,助力浦东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典范。
 
  要以现代金融为驱动。当前,深圳、香港、广州地区都有交易所,成渝地区也在着力培育西部金融中心。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以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基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
 
  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要把握五个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川渝两个省市的事,也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把握好“产业融合”“小众经济”“以用户为中心”“网络效应”“营商环境”五个关键词。
 
  在产业融合方面,成渝两地要通过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进行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带来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定义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新一轮科技进步的成果。
 
  所谓小众经济,就是要紧跟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的趋势,把小体量的经济做精致、做极致,不断衍生其他产品。要在发展中培育创新能力,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做好发展小众化品牌的文章。
 
  以用户为中心,是指产业结构要从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当前,成渝两地正共同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用户为中心,就是要改善消费体验,提供人性化、体验化服务。
 
  网络效应,即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全国大网络里去考量,在网络经济关键性节点建设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包括产业生态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城市群培育等各个领域,以实现借势发展、造势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越发显著,成渝地区要用营商环境的稳定性、持续性,对冲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投资便利高效、收益稳定透明、未来发展可期。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
 
  供应链重组背景下的双城经济圈视角
 
  全球化发展至今,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国内贸易,区域贸易占比持续提升,双边贸易重要性不断显现,公平贸易的呼声在加强,安全化贸易的呼声越来越大,绿色贸易动能越发强劲。
 
  在此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正在重组,中国供应链管理不断调整:一方面,需要整合一个有韧性、有潜力的国内供应链;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共享的亚太供应链。
 
  由此,长三江、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试验田,作用日益凸显。比如,长三角一体化,以前局限于沪苏浙,现在把安徽也加了进来,建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立四大产业链的联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安徽不仅在传统赛道上参与竞争,更开辟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赛道。
 
  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有借鉴意义。当前,成渝地区要着力助推“中部崛起”,加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做大川渝地区市场体量,提高区域人均GDP等关键指标。让成渝城市群成为一列动车组,每一个城市都能高速运行,一起开往未来。
 
  中国社科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
 
  生态文明范式将加快双城经济圈崛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是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生态文明范式将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
 
  生态文明技术—经济范式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以可再生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动态结合为重要基础的“绿数融合”之路。
 
  具体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生态文明技术—经济范式,有着内在的地缘性战略需求:一是有助于突出后发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能亦步亦趋走其他地区的发展老路,绿色化、数字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二是规避空间格局“不经济”的劣势。成渝地区身居内陆,与世界经济中心地域交往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强度较小,新路子依托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将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的短板。
 
  三是契合自身相对较弱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崛起跟东南沿海地区不一样,生态环境的容量较小、约束较多,需要探寻一种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当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践行生态文明技术—经济范式的战略期、窗口期,要全面实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战略,培育绿数综合偏向的经济体系,布局绿数综合偏向的紧凑型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党委书记杨继瑞:
 
  仍需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
 
  如何加强成渝区域协同,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一招。
 
  具体来看,要协同建设重点实验室,这是成渝地区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的“撒手锏”;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链中“卡脖子”的工程和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协同创建西部科学城,合力打造一个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的矩阵;协同创新建设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和科创大走廊,促进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协同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同频共振;协同推进高端人才引育,打造人才汇聚的高地。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规律仍是客观存在的。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只有形成良性竞争,才能开创你追我赶、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两地需要换位思考,寻找最大公约数,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借力错位逻辑实现差异化竞争,在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方面齐心协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
 
  依托创新创造实现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中,广东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区域,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广东人口数量多,资源约束性和协调性任务重,不可能继续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唯有通过创新向上突围,才能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当前,广东汇聚了全球250家知名企业+机构,专利数量在中国大陆排在前列,整体都在向创新产业过渡。比如,几十年时间,深圳从一个“无产业、无人才、无技术”的三无城市,通过不断创新,培育出华为、比亚迪、TCL、OPPO等领军企业,攀上中国高端智造的高峰。又如,广州过去是南方最大的经济体,被深圳超越以后,从轻工业城市转变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从燃油车成功孵化新能源汽车,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再如,近年来,东莞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速走向创新的前沿,依托建设湾区大学,布局中国最大的散裂中子源项目等重大设施。
 
  自古华山一条路。创新作为一个高成本的活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定要用更高的生产效率战胜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依托创新创造实现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廖元和:
 
  加速推动双城经济圈国际大通道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被寄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厚望。但对地处西南内陆的成渝地区而言,想要成为新的“增长极”,没有国际大通道是难以实现的。
 
  纵观成渝地区10余年的发展历程,2011年开辟渝新欧大通道,2013年开通蓉新欧大通道,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贯通,2022年果园港建成世界最大的内河外贸港口,实现了从长江到印度洋的直达。
 
  2022年,川渝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1.8万亿元。其中,重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7411万台,出口5545万台,均占全球3成以上。如今,中欧班列(成渝)货运量已占全国总量的三成以上。这一切,无不依赖于国际大通道的建设。
 
  国际大通道推动了川渝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这一趋势还在延续。比如,当前成渝两地正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无论是买全球、卖全球,还是吸引全世界游客来消费,都依托于“海、陆、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构建和完善。
 
  成都、重庆应当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或者欧亚大陆上的服务贸易高地,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产品标准、环境保护、外资引进方面协同发力,携手做优国际大通道,以通道经济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的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删除。

  校审:丽虹  责任编辑:赵华勇  编辑:黄媛媛

上一篇:袁家军:推动数字重庆建设加快形成“点”上能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推荐
  • 从“渝新欧”到中欧班列 重庆开...

  • 如何促进川渝地区柑桔种业创新?...

  • 大内高速全线通车 川渝交流...

  • 2023年达州市科普大篷车走进任市一小

  • 李志超主持召开大竹县推动成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