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塑造青少年体育精神、提升运动能力、培养终身锻炼习惯,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近日,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教育局联合印发了《成都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成都市掌握足球、篮球、排球运动技能的青少年分别达到60万人,创建县级以上体育传统特色中小学校800所,全市中小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57.5%,而且,接下来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逐步实现全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至5节体育与健康课”。学校要将体育与健康课、体育大课间和校内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确保校园体育活动学生人人参与。
聚焦学校体育:
小初阶段体育课每天一节
在《实施意见》工作举措中,主要分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发挥业余体校的专业功能”“规范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丰富青少年赛事活动”四个方面。
其中,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推动逐步实现全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至5节体育与健康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及质量,倡导家校结合的体育锻炼,带动全民健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施意见》指出学校要将体育与健康课、体育大课间和校内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确保校园体育活动学生人人参与。
同时,要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培养,除了广泛开展足篮排田泳等基础运动项目,大力推广武术、空竹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还要鼓励开展冰雪运动、赛艇、攀岩、马术等新兴特色运动项目。因地制宜推动“一校多品”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帮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全市中小学校,还将重点开展1至2项本校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推动开展7种以上运动项目。
丰富青少年赛事:
完善学生参赛激励制度
在规范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方面,《实施意见》创新提出要设立社区青少年体育教练员制度。即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培养社区青少年体育教练员,提升青少年运动兴趣、普及运动常识,提供合理运动建议,激发青少年运动潜能,当好青少年身边的体育锻炼“咨询员、指导员”。根据要求,每年要培养不少于300人的“社区青少年体育教练员”。
在丰富青少年赛事活动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市、区(市)县、校际、校内”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还要构建“快乐之星、希望之星、奥运之星”三类赛事活动体系,提高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将完善青少年参与体育重大赛事的激励制度。例如,将学生参加国际性、全国性等赛事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高水平竞赛活动。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姜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校审:丽虹 责任编辑:赵华勇 编辑: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