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
江滩公园沙排赛场正上演着激烈的角逐
成都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肩负起先行先试的新使命,图为中国天府农博园
发展定位
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
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
3月16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将从国家层面支持成都开展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至此,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将再次迈出历史性一步。
《总体方案》将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作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之一。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
成都,这样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将在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肩负起先行先试的新使命!
【本底】
要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如何着力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总体方案》提到,着眼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公园体系、生态系统、环境品质、风貌形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成都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无论是战国时,李冰修筑都江堰,用漫流的水系勾勒出古老成都的基本纹理,一个生态城市应运而生;还是隋唐时,遵循城园同构,挖筑摩诃池、开凿解玉溪,实现了整体形胜。成都,自古就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筑城智慧。
超大城市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葛察忠看来,首先要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建设绿色高效、低碳智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其次,要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塑造绿满蓉城的公园绿境,打造连珠成串、全民共享的天府绿道;还需要推进大气联防联控,打造清新空气城市,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
2015年16次、2017年40次、2021年70次……世界上或许没有哪座大城市,能像成都这样,用看雪山的次数来衡量生态建设的成就。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尚英男用5个“新”总结了公园城市探索中的“生态成绩”——生态环保大格局构建实现新突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应对气候变化开创新局面、生态保护与建设呈现新亮点。
“我们可以看到,既有‘铁腕治霾’的硬核手段,也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全域性方案,更有科技手段融入治理的方方面面。这些带来了城市环境更优美的格局。”尚英男如是说。
这里也是全球范围内海拔落差最大的超大城市,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成都市观鸟协会会长沈尤的记录中,“去年,仅在龙泉山上,鸟类就有300多种。”
2021年,成都公布“绿色家底”:“十三五”期间,森林面积864.3万亩,森林覆盖率40.3%。
【空间】
绘蓝绿交织公园体系
打开全新城市形态图
这个春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著名地标“城市之眼”又在朋友圈火了一把。璀璨的灯光点亮了整个园区,丹景台与丹景阁、丹景亭遥相呼应,构成错落有致的光影胜景图。
原为会计的郑鑫华,转行当上了丹景台景区的接待员。“我的家就在景区山脚下,上班只需要10分钟。”她喜欢给到访的参观者分享这样的故事:因为家乡有了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让自己可以在家门口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从郑鑫华的视线远望,尽收眼底的绿,苍茫辽远,葱郁绵延;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城、三岔湖等东进新地标尽收眼底,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格局之下,“一轴、二山、三环、七带”的天府绿道正在编织成网。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将共同织就全球规划设计最长的16930公里绿道体系。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天府绿道正在打开一幅最新城市形态地图。
纵观全域公园版图:东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筑景成势;中部,锦江公园以锦江为脉贯穿南北48公里,环城生态公园以133平方公里的超级绿环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西部,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畅通城市呼吸的生态“绿肺”,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一批生态场景正在加快呈现。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总体方案》要求,下一步,成都市将继续建立蓝绿交织的公园体系。描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图景,建立万园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建设灵秀俊美的山水公园,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推进多维度全域增绿,建设以“锦城绿环”和“锦江绿轴”为主体的城市绿道体系,完善休闲游憩和体育健身等功能,为城市戴上“绿色项链”;依托岷江、沱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流互济、水系连通,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提高水网密度,打造功能复合的亲水滨水空间。
【转化】
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让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
过去的一年,成都的都市农业“火”了。有人收到蔬菜盲盒,有人带回青豌豆荚、莲花白和土豆……来自环城生态公园自产的鲜蔬粮油,越来越多地被送上市民餐桌。
另一边,锦江绿道上的江滩公园,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不仅建造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碗池”滑板运动场,还有全川最大的创意沙滩、无边界泳池,吸引更多流行品牌、“网红”品牌入驻……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一组数据,目前,68%的天府绿道项目社会投资占比在50%以上,高新区江滩公园等项目社会投资占比达到90%。
《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必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霞认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生态产品评级机制体系来改变。比如,可以发挥政府主导性,设立社会公信力强的权威生态产品评级机构,同时细化生态产品评级标准,适度放开生态产品的定价权等。
葛察忠认为,城市的生态与人文价值,不仅是其本身的价值,还有其提升带来的城市宜居、人才吸引、产业发展、创新集聚等多方面的价值。通过绿色生态建设,营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山水相宜的城市风貌,既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健全,还有助于挖掘城市内涵,外显城市底蕴,可以促进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
“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彰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认为,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公园城市发展治理的各领域全过程,通过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探索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创新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专家访谈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宋丹林:
通过四大结构调整和精细化治理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围绕公园城市建设,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宋丹林分享了她的看法。
在宋丹林看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最响亮的名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根植了“蓝天”和“碧水”的底色。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例,2021年成都市优良天数达到299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宋丹林表示。
“虽然近几年来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但距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对照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还存在差距。”宋丹林认为,“十四五”期间,成都还需通过四大结构调整和精细化治理,挖掘污染物减排潜力,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具体包括哪些举措?
在深入推进四大结构调整方面,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交通、用地四大结构的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依法精准科学治气方面,提升污染源精细化治理能力,针对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实行强化管控,重点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标志性战役;在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方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相关要求,成都充分发挥“主干”作用,完善联合监管机制,逐步建立区域污染源协同监管体系,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区域环境质量全面整体提升。(记者王琳黎李菲菲袁弘成都日报摄影部供图)